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Home

徵文結果
活動說明
徵文主題
獎勵辦法
實施方式
注意事項

資料庫介紹

ECCO、MOMW、PAO等資料庫對我歷史研究的幫助

姓名:游博清
系所:歷史所
年級:博士班一年級

國科會人文處於2007年年初花費鉅資購置了五種全文資料庫,分別是18世紀英文古典文獻全文線上資料庫 (Eighteen Century Collections Online, 下文簡稱ECCO)、15-17世紀珍本英語文獻全文線上資料庫 (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 下文簡稱EEBO)、近代經濟學全文線上資料庫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下文簡稱MOMW)、19-20世紀典藏學術期刊全文線上資料庫 (Periodicals Archive Online,下文簡稱PAO) 及17-19世紀初期美國文獻全文線上資料庫 (Early American Imprints,下文簡稱EAI),這五個資料庫浩瀚的內容和方便的檢索系統,對提昇國內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的研究環境而言,無疑有非常大的幫助。
就數位化電子資料庫而言,國內各研究單位或圖書機構於很久前已開始著手建置或購買,以歷史領域為例,如中研院史語所於1984年開始開發的漢籍全文資料庫計畫,各圖書館購買的由愛如生集團開發的全四庫資料庫等,對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來說,這些數位化的資料庫已替研究者營造出一快速檢索的環境,往往能挖掘出許多未曾注意到的史料,使研究主題更為深入與全面,是不容忽視的電子工具。同樣地,在國外,也有許多出版商致力於將珍貴的歷史文獻數位化,如Readex就以數位化美國歷史、文學、藝術各面向的資料著稱,如EAI此資料庫涵蓋了1639-1819年間在美國出版的各種印刷品,另一個著名的出版商為Chadwyck-Healey,PAO、EEBO兩資料庫即是由其所出版。


接著,筆者以之前的碩士論文和目前的博士班研究為實例,說明這些資料庫對我研究的重要性與便利性,並希望以這個例子拋磚引玉,說明國科會所購置的這五個資料庫對提升國內各領域人文研究的重要性。我的碩論題目是〈小斯當東 (George Thomas Staunton, 1781-1859) —十九世紀的英國茶商、使者與中國通〉,在歷史研究的領域中,這是屬於中外關係史的一部份,在進行研究時,我遇到的大難題之一便是許多原始的十八、十九世紀英文一手文獻,國內的收藏不是相當完整,當時國內尚未購買上述資料庫,因此,我需要耗費很大心力去蒐集這方面的相關史料,出入中研院、台大、彰師大等各個圖書館。如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評論期刊愛丁堡雜誌 (The Edinburgh Review),國內的收藏並不完全,但在PAO中則從創刊號開始,數位化每一卷、期的文章,相當的完整,但之前國內每年僅由少數幾所大學擁有PAO的連線使用權,筆者為求研究的深入,亦至彰化師範大學下載所需的文章,在時間上,頗為不便。
此外,筆者在撰寫碩論時,經由網路的搜尋發現ECCO的網路試用版,在檢索十八世紀古書書名中有關中國的一些詞語如中國、中國人、廣東、澳門後,筆者發現該資料庫擁有許多國內對此研究領域從未擁有的一手原始材料,讓筆者頗為興奮。以1793的馬戛爾尼使節團為例,這是英國第一個成功抵達中國的使節團,在中英交流史中頗具代表意義,此使節團返回英國後,該使節團的成員如斯當東、荷姆斯 (Samuel Holmes)、安德森 (Aeneas Anderson) 等均有出版專書報導中國的相關資訊,使英國對清朝乃至中國的印象有許多的轉變。以往國內對此使節團的研究,雖有中文的檔案文獻,但受限於英文原始史料的不易取得,不易有新的成果,因此,目前研究這個使節團的主流觀點來自於歐美的學界。


以該使節團副使斯大斯當東 (George L. Staunton, 1737-1801) 為馬戛爾尼使節團撰寫的出使報告《大英國王派遣至中國皇帝之大使的真實報告 (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為例,ECCO擁有八種不同的版本,以往國內似乎僅有四種版本,且大多集中於台北中央研究院,且有部分版本為特藏,不予外借,對中南部對此領域有興趣的研究者而言,在原始文獻的收集、閱覽上非常的不便。而除了斯當東的著作外,ECCO亦有荷姆斯、安德森的著作及乾隆皇帝給英王喬治三世的國書的英譯本,先前在國內這些史料均少見或完全缺乏,ECCO的收藏提供國內學者很大的幫助。現在透過電子介面,可以很簡便地獲得所需的史料。進一步地,美國密西根大學更發展出ECCO的全文檢索系統,方便讀者短時間內找出符合搜尋關鍵詞的文獻資料。


接著,筆者博士班研究主題的大面向是十八世紀末葉至十九世紀中葉前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範圍則集中於該公司的廣東商館,上述的資料庫對我的研究亦有極大的助益,以MOMW為例,若以書名 (Title) 為檢索條件,可發現該資料庫中關於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古書多達473種,包含東印度公司的年度報告、特許狀、公司組織、茶葉貿易、殖民統治等各方面,收集的層面相當的廣泛,如該資料庫就收藏有東印度公司自19世紀初葉到鴉片戰爭前後大部分年份的公司職員錄 (The East-India register and directory) ,這對瞭解東印度公司的人事組織、廣東商館的人員組成有極大的幫助,以往這些古書,僅收藏於耶魯大學、倫敦大學等校的圖書館。若以相同的條件檢索ECCO,則可發現18世紀有關東印度公司的古書有283種之多。至於PAO的收藏則是以期刊文章為主,以文章名 (Article Title) 為檢索條件,關於東印度公司的專文亦有51篇之多,可補充JSTOR等資料庫的不足。


對國內各領域人文學者而言,在網路發達的今日,電子化全文資料庫的出現已是一項不能忽視的工具,因為它可以讓讀者在舉手之間,外速地與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獻接觸,猶如有一道「任意門」可以出入歐美各大圖書館,提升研究的效率與品質,節省許多的時間,因此,應大為宣傳上述五種資料庫,俾使學界知道這些資料庫的內容、用途及重要性,若能加以充分利用之,可使國內人文學術研究的質量更上層樓。

 


NTHU Library @ 清華大學圖書館 / 參加資格:本校教職員生